top of page
  • Writer's picture季子弘

探花台大|天時篇




十八探花,探出一本台大生活圈新《花經》


宋代張翊著《花經》,論各種花卉的九宮九命。

現代探花寫《花經》,談公館生活的九樂九趣。

十八位探花,琢磨出十八帖生活提案,

一帖一味,各含樂趣,各有芬芳。

宜久聞久品,更宜久藏。

 

牡丹帖

尋水源地 溯踏時光 足跡亦富貴


清早,倒一杯水,分三次喝下。喉裡間續流下的潤濕感,讓精神漸清,眼神有光亮。廳堂牡丹,沐了晨陽的光,花醒而泛紅。噴覆一層薄水,讓紅更火艷,牡丹更富貴。富貴人人求,更高的追求,是往回探尋生命之源,源乃水也。


水源地不遠,就在自家後方的自來水博物館,是西元1908年(日明治四十一年)的公館水源地喞筒室。日人特聘英籍專家巴爾頓規劃及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,引觀音山(今寶藏巖山丘地)下新店溪之水,興建自來水淨水場;大台北居民始有潔淨之水可用,離健康更近,得安心追求富貴生活。


從自家出發,先聞牡丹花香,再理理髮絲衣裳;步行五分鐘,重訪水源地,探探這座曾肩負台北人生活用水大任的自來水園區。是愛上巴洛克建築風格也好,或著迷室內老抽水機設備的機械美也罷,這段探訪,是尋舊,也在新覓光輝。新人的笑,遊客的鬧,相機不停閃出光耀,是對老建築施放禮炮,一併獻上敬意的探照。


文化需要高度,續往觀音山高地裡探,那裡還有寶藏,非金銀,而是生活瑰寶。曾是歷史違章聚落,沿山疊高的小水泥空間,繁多狹小,如滿貼布告欄。當年看,是殘敗;如今再看,布告上不再只是白紙黑字,多了彩紙,添入藝術。歷史的寶藏巖聚落,今日再訪,讓人想拿起一本《萬葉集》,慢慢讀,句句朗。原始居民仍在,和藝術家及遊客共生共存。


老台北人心底對此水源地,印象曾神秘懵懂,如今已能深探挖寶,滿載而歸。生活若懂得飲水思源,感激回顧過往,日子便足以開出一朵鮮豔牡丹,心靈綻放滿滿富貴香

 

茉莉帖

逛獨立店鋪 染小物芬芳 嚐一味遺世獨立


宋人姚述堯眼中的茉莉:天賦仙姿,玉骨冰肌。向炎威,獨逞芳菲。特別這句「向炎威,獨逞芳菲」,宛若巾幗英姿,即使威風,仍聞芬芳。這不簡單,所有遺世獨立的泰然存在,皆珍貴難得。


公館商圈即使喧鬧,鬧中仍有靜,這靜彷彿宣布獨立,一個自給自足的國度。這國度裡有文化部,提供新書也有二手書,智慧沒有新舊,能擁有才是真福氣。還有音樂局,每晚播放經典搖滾、老派爵士或現代創作曲,不同場子,輪番上演。


論到精彩演出,別忘了老字號的東南亞戲院,民國五十五年開幕,由一群退休老榮民集資開設,目的是讓當地青年學子能多接觸國外資訊。這心意一藏近五十年,戲碼場場不斷,異國情懷持續輸入瀰漫。


在這個國度裡的獨立小店鋪,重要的是那「向炎威,獨逞芳菲」的獨立態度。獨立存在於眾人喧嘩之地,獨享安靜,獨聽內心之音,獨圓自我夢想。這正是獨立的驕傲,眾人所分嚐的,正是這獨立脫俗的鮮滋味。像一朵茉莉,披件白色衣裳,微微綻放,散小小芬芳;即使日頭再炎再辣,白依舊白,清香仍在。

 

月桂冠帖

頂榮耀之冠 遊台大 花草建築皆展自信美


最高學府台大,是莘莘學子競相逐鹿的學術戰場,贏者勝出,得以在杜鵑與鳳凰花盛開的校園裡,勤求知識。那是一種致高加冕,如古希臘時代皇帝及奧林匹克優勝者所戴之月桂冠,象徵榮譽,蘊含懂得謙虛下的驕傲與自信。


有了月桂冠的榮耀加持,台大校園裡的自然景致既多元,亦有王者風範。


這裡譽為杜鵑花城,西元1948年,園藝學系杜賡甡教授開始在校內栽種,即使杜鵑宜溫帶生長,但東北季風就愛吹拂,吹進了台大,吹開了杜鵑綻放。


三月,椰林大道兩旁杜鵑繽紛盛開,說艷也是,惟不俗,一艷春來。天晴氣暖花嬌美,人賞杜鵑你賞人。這風光極有層次,人、杜鵑、椰林、老磚造建築、天空雲朵,層層分明,獨賞是美,群覽是絕美。


時至六月,鳳凰花開,當年的離情依依已遠,走在椰林大道上,陽光仍透,透穿進心中那層回憶薄膜,照亮幾件往事。憶起曾在物理實驗室裡徹夜不休,調儀器,求數據,用熱情與不眠,紮實換來當年對科學的一份熱愛。


植物系同窗總在林間穿梭,取母樣,製標本,做成一冊冊,翻閱同時還能聞到泥土香。農業系師生忙於鄉野調查,回到實驗室再測再試,終於理出一套新的培育技術,大夥兒擊掌,雀躍不已。


美好的重逢地點,在校內博物館。教室已無師生,再訪亦徒呼負負。反倒走進各系所博物館內,面對靜置展示的老文物,聽得見當年師長諄諄教誨,同窗交頭接耳的小話題。


當鳳凰花開,回到屬於自己系上的博物館:農業陳列館、植物標本館、動物博物館、物理文物廳,空間萬物皆老,望著那些曾與自己有關的,就能看出美好端倪。

 

玉山當歸帖

擁便捷交通 設完善保全 幸福理當歸返


位於海拔3000至3850公尺的玉山山區,有一種臺灣特有種玉山當歸,大多生長於高山矮盤灌叢、岩隙地或碎石坡中。


這種植物儘管看起來乾枯無力,但細觀其花,構造極為複雜,先由數目極多的小花組成大型複雜的繖形花序,然此複繖形花序再由40-50朵小花所組成,每個花序下皆有線形總苞。


結構如此複雜,卻又能仰賴一條主莖脈,輸送養分水份,安安穩穩在高山區上存活下來。這雜中有序,雜只是表象,有序才是生命最重要之事。如〈探花〉地處公館鬧區,位居各路交通折衝之境。


西南方有水源快速道路,可通士林或景美地區;東北方有建國高架道路,連通國道一號、大直及內湖地區;東南方則有基隆路高架橋和辛亥交流道,前往東區商圈或木柵地區快速便利;西南方還有永福橋及福和橋,連結新北市雙和生活圈。


僅是公路方面已是四通八達,再串連捷運及公車路線,無需開車也能通達各地。這裡是台北市的交通軸心之一,東南西北皆相連,猶如北市南區的羅馬城,條條大路相通於此。


〈探花〉對外擁交通之便,對內更需確保住戶居的安全。社區建構嚴謹的保全監控管理系統,除在一樓室外裝置監視攝影機,也在電梯設置感應卡叫車功能、CCTV閉路監視系統,嚴格掌控人員出入狀況,確保家家戶戶居住安全。

 

木棉花帖

各路英雄好漢 聚溫羅汀之境 爭奇鬥艷


哼唱馬兆駿的《木棉道》:「紅紅的花開滿木棉道,長長的街好像在燃燒。」


木棉又稱英雄樹,在森林中總是鶴立雞群,獨占鰲頭。一條火紅長街,是擁抱熱血情懷的街,各路英雄好漢相聚於此,談夢想、逐理想生活、思考各種改變的可能性,也靜默等待能出類拔萃的最佳時機。


這讓人想起,台大公館一個美麗別號:溫羅汀。溫州街、羅斯福路、汀洲路三條相交,構成一塊氣質獨特區域。這區各國人士皆有,臺大畢竟是最高學府,學生或老師來自世界各國皆有。


多元民族就帶來多元文化,這裡吃得到正統義式窯烤披薩,也能嘗到正宗北京爐烙燒餅。一區之內,有寶藏巖、清真寺、懷恩堂,宗教沒有藩籬,各有虔誠信仰在心。


溫羅汀還有一奇,就在溫州公園旁,那裡有株樹中奇葩,只見樹上綠白黃三色遍撒,名為加羅林魚木。此樹需生長超過三十年才會開花,默默存在公園一角,直至年歲夠了,某年四月突然樹梢炸開白黃相間小花,遍滿枝頭。


此樹非台灣原生種,原生澳洲及太平洋諸島,因緣來到台大靜巷落土深根,徐徐長大,直至今日超過十公尺之姿,壯觀非凡。特別是在靜謐公園裡,如此大樹狀似驚人,盛開之小花卻朵朵美麗。


宛若施放一場花卉煙火,在公園空中炸開,炸出一團淺淺花色,炸出遊人心中陣陣狂喜,如放一無聲花炮,宣告春天正式來臨。

 

葵花帖

吃喝玩樂 及時盡享 如葵花一日艷放


遊公館商圈,如聞唐詩人岑參之《蜀葵花歌》:「昨日一花開,今日一花開。今日花正好,昨日花已老。始知人老不如花,可惜落花君莫掃。人生不得長少年,莫惜床頭沽酒錢。請君有錢向酒家,君不見,蜀葵花。」


談的是及時行樂,如蜀葵花只有一日壽命,當花朵綻放之時,如同美食下肚、與友逛街暢談,豐富滿足,就是樂之真意。


葵花有豐收、治癒之意,娛樂與美食本身就是一種理想的情緒療癒法,公館乃大學商圈,娛樂活動甚多:看電影、逛服飾店,或是走進體育用品店買個青春活力。吃的東西更多,正餐、解饞之食皆有。


一份肥瘦肉比例完美的香熱割包、一碗二十多年風味不變的傳統豆花、幾籠精緻港式點心、一桌道地越南料理,吃飽吃好皆無虞。那是食的大戲,齣齣經典,入哪個場子不要緊,只須躬逢其盛,便能吃得盡興,嘗得過癮。


吃飽,再來品嘗咖啡,那是公館的獨特文化,各家獨立咖啡館林立,猶如一個個秘密情報組織。店老闆不是情報頭子,傳遞者都是那些啜飲咖啡的年輕人。


情報內容是關於各種夢想,可笑的,可惜的,可為的,可棄的。交換的速度太快,一杯咖啡還沒喝完,夢想已經從微型創業聊到社會革命。


交換夢想情報在這咖啡店裡不算秘密行為,坐在旁邊幽幽側聽,好些還和自己年少時如出一轍,頗為莞爾。

52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