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子弘
@花蓮|空間+咖啡+氣氛,三者都合格了,才是理想的咖啡店

不知道哪一次去花蓮,經過忠孝街,意外發現翻遍《植物圖鑒》也從未見過的稀有品種:
珈琲花。
這棟兩層樓的小屋太美了,外觀長滿了植物,設了玻璃窗,窗上也有好多生命在攀爬著。雖然當時已經對所謂的文青店感到厭煩,但這朵珈琲花的氣質特別不同,強烈吸引著我。
後來進去喝了咖啡,忘了第一次是自己去的還是和花蓮友人一起,但我肯定點的是熱卡布,就像每次去熱炒店都會固定點一份宮保雞丁。
我喜歡用同一種餐飲,測試每間店做出來的風格,在我心裡有個唯一標準,而珈琲花完美達標。這麼說其實有點失禮,我並不太懂咖啡,但相信喝咖啡這件事,絕對不只是喝咖啡本身而已。
空間+咖啡+氣氛,三者都要合格,才是理想的咖啡店。
突然想到另一件事,關於caf'e的中譯,我只用咖啡店或咖啡館,每次看到有人寫「咖啡廳」便渾身不對勁。會有這種毛病,應該是與當時看的書、喜歡的作家有很大關係。
那時瘋狂迷戀張耀, 與他書寫各種與咖啡有關的旅遊文學。
都是大學時的事了,我就是從那時開始迷戀窩在咖啡店做事:看書、寫稿、發呆、哀愁、聽音樂、打盹、寫提案⋯⋯以上都無法在家完成,只好不斷跑來咖啡店,捐獻一杯杯的咖啡錢,換來短暫卻極有效率的仕事時光。
後來的我,鮮少再跑這些個性化的咖啡店,取而代之的是星巴克、麥當勞和摩斯漢堡。原因之一,也不用歹勢避諱,當然是想要省錢。
「什麼!那些地方你竟然能寫得出稿?」朋友很驚訝。
其實我那些大部分充滿濃烈情感的文稿和照片,都是坐在這類充斥炸油味和屁孩吵鬧聲的空間裡,一個字、一張圖,慢慢寫、慢慢修出來的。
幸好,交稿後,這些經過印刷呈現出來的圖文,讀者聞不到那些油耗味,也聽不到那些吵鬧聲。它們安安靜靜重現了我當時去採訪時的各種心情和體會,說很神奇其實也很尋常,因為這就是一間咖啡店(或說類咖啡店空間)最基本必備的功能。
但我相信,如果每次泡的咖啡店都在珈琲花,那寫的字及修的圖,肯定更有滋有味;因為我會連同窗邊的陽光、藤蔓、乾燥花、街上行人的身影,都擷取一點,悄悄放進我的創作裡。
空間猶如土壤,一朵花,從這裡獲得養分綻放,肯定會比從星巴克來得更加清雅芬芳。
Caffe Fiore 珈琲花
地址:花蓮縣花蓮市忠孝街79號
電話:03-8325172